沙耆

比利时同学像

1930

布面油画

90.5×70.5 cm

沙耆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画家,有“中国的梵高”之誉。他早年曾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师从于比利时著名画家,时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的巴斯蒂昂 (Alfred theodore Joseph Bastien),与比其略早几年的吴作人师出同门。沙耆的作品深得巴斯蒂昂及其所推崇的库尔贝等欧洲写实主义大师的画风精髓,但在用笔用色上又多少显露出一些印象派的痕迹。从个人内在的精神气质上看,沙耆是一位富于激情的画家,当时正席卷欧洲的现代主义艺术风潮无疑也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946年,在比利时旅居生活近十年后的沙耆终于归国,却因家庭变故和精神分裂症的折磨长期销声匿迹,隐居故里乡野,并未参与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内的各种艺术团体、现代流派的探索或与政治浪潮相关的运动,长期被艺术界所遗忘。但其杰出的艺术天赋和扎实的艺术功力在个人情性及相对单纯的生存环境的不断 发酵下,得以自然地进入现代艺术的语言探索,个体实践持久深入,艺术成果显示出独立丰富的面貌。其20世纪80年代的写生作品笔触率真、色彩喷涌,晚年的很多作品常用“彩绘性的”(Painterly) 手段快速完成,色彩日益简化饱和,富有抽象韵味,和早期作品相比画风变化鲜明,从中隐约可见各种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子,但又别出机杼。

整体上看,应当说沙耆是一个由于个体性(精神病患)所导致的远离艺术运动与时代潮流的特殊案例,沙耆的个案中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批赴欧学习西方艺术的早期实践者对于西方写实主义、现代主义的践习成果和在此基础上极为个人化的发展面貌。而精神类疾病之于艺术创作、艺术本体的种种关系,作为艺术史上的一个经典话题毫无疑问也为沙耆及其作品的讨论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他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重新发现”和认识的一位画家,对于20世纪中国油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展出的《比利时同学像》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是沙耆留学比利时期间具有代表性的画作之一,曾于1945年在布鲁塞尔佩底特美术馆(Petite galerie)举办的个展中展出过。沙耆回国后,由于生活动荡窘迫,从比利时带回的画作多有散失,该画是其存世的多件同题材作品中的一幅。作品描绘了一位容貌典雅的欧洲青年女子肖像,她头部微微斜侧,双目平静而略带忧郁地注视前方,双臂轻柔地怀抱一束白色雏菊。整幅作品造型上较为严谨,人物外形的轮廓线清晰,素描关系明朗,很好地体现了画家对所受西方写实主义训练的谙熟于心。而对背景色彩和笔触的处理则让人似乎又对印象派的技法产生微妙联想。作品因为采用了金字塔式构图,画面平稳均衡,呈现出一种静穆庄重的格调,但又不失温婉抒情。

(苏文祥、许崇宝、黄寺 编写,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