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
风景
1940s
布面油画
林风眠出身于广东一个石匠家庭,自幼随祖父和父亲习书画、石雕,青年时代赴法国勤工俭学(1919-1925),其间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及印象派和各现代主义艺术均做悉心钻研,提升绘画技艺的同时,眼界和观念亦得到极大拓展,与当时很多同时期留学后归国实践的艺术家相比,林风眠尤善于从自身的文化境遇出发反思中西艺术的异同和改造之道。很早便提出将东方传统艺术精髓与西方现代艺术新风融为一体的艺术主张。
20世纪40年代之前,林风眠的作品中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其油画在写实的基础上带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倾向。抗战开始之后,由于时局动荡,他在近于半隐居的状态下将越来越多的精力专心投注于绘画语言的自身探索。在长期实践中,林风眠创造性地将明清以来的水墨写意传统,及民间瓷绘、皮影、汉代画像砖等传统美术元素与西方现代绘画观念相融合,首创“方纸布阵”的画法(即突破传统中国画的立轴和横卷形式,以方形画幅经营构图),并逐渐发展出“林风眠格体”(简称风眠体)的彩墨画,兼具油画的光色表现力和传统中国画的东方意境。技法上通过以墨入色和以色入墨达到色墨交融的效果,突破拓展了中国画的形式语言,赋予了国画前所未有的色彩表现力。林风眠的作品内容多样,风景、仕女、花鸟、戏曲人物、静物等都是他钟爱的题材。
林风眠被视为中国现代绘画中“融合中西”的代表性人物,除了其艺术创作上的突破创新外,他在艺术教育和文化推广上的工作也是重要原因。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林风眠深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积极支持新文化运动,担任艺专领导期间多次主持推行“西化艺术运动”,随未获成功,但其“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和锐意革新,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的办学思路对后来的艺术教育工作影响深远。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国立北平艺专与国立杭州艺专合并,林风眠卸职并逐渐放弃了其艺术救国、美育代宗教的政治诉求,专注于个人的艺术探索,试图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思想切入改造中国画的笔墨观念。在1977年移居香港前,林风眠的生活和艺术探索过程大体包括了重庆时期(1938-l945)、杭州时期(1945-1951)和上海时期(1951-1977)三个阶段。在此期间的作品多以风景、仕女、静物等为题材,水墨和彩墨逐渐取代油画成为主要创作媒介,其融合中西的实践创新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面貌。
此次展出的是林风眠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一幅油画《风景》。林风眠标志性的彩墨绘画实际上是经过了近二十年的摸索实验才逐渐成熟的,40年代正是其在重庆和杭州潜心探索,风格渐明的时期(林风眠1947年开始尝试在水墨中夹进水彩,水粉,50年代才将彩墨融合的技法完全实现出来)。40年代末50年代初,林风眠作品中的油画因素仍然很多,与其晚期流畅肆意的彩墨作品尚有距离。虽然此件作品更为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是我们能够从绘画媒介和技法细节上大致看出这是一件处于从油画向彩墨方向过渡和迈进中的代表性作品。该画的构图是林风眠典型的“方纸布阵”式,画中描绘了一处山间的秋季风光,虽是油画,但运用了很多水墨画技巧,意境是东方写意的。远山、树林、河流、房屋,这些林风眠风景画中的典型元素在这件作品中被很好地表现出来。群青色的山峦立于远方,白屋黑瓦的房舍在光亮的小河和几排大树的环绕下显得无比清幽,红色与黄色的树冠与绿色土地相互呼应,画面中心处的一株近乎黑色的树影显得孤傲而神秘……整幅画温暖艳丽中带有表现主义的沉郁气息。虽然作品中的某些笔触略显滞浊,但对色彩的把握细微处见精彩,例如对房屋和天空颜色的处理极为丰富细腻,能够让人感受到艺术家对印象派色彩造型的深刻体会。
(苏文祥、许崇宝、黄寺 编写,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