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宝生
马的系列
1980s
银盐纸基
陈宝生是陕北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摄影家,他拍摄的以塞上骏马为主题的作品在1988年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引起广泛关注。大胆生动的构图,狂野游荡的气势,以及颇有中国水墨画般的意境趣味,被认为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陈宝生拍摄的中国马是蒙古马种,是一种适应恶劣生活条件下的北方草原马,身材矮小骠悍,动作极为灵活,它们的野性、疯狂能给人以无限壮美的审美快感。陈宝生以 “龙马精神”为创作主题,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开始,拍摄了大量仰天长啸,四蹄腾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奔马图。在陈宝生的陕北老家,有一句俗话“是马三分龙”,就是说马有三分的“龙性”。他的摄影就是要捕捉马的这种龙性、野性,为此陈宝生在定边羊马场长期观察马,研究如何拍摄马,拍摄于1981年的《奔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1981年陈宝生在三边高原发现了一匹他理想中要拍摄的马,它是一匹地道的雄性中国马,烈性、龙性极强,奔腾起来四蹄腾空,马鬃飞杨极为动人。陈宝生请牧马人协助并研究驾驭和拍摄方法。他选择在能够掩护自己的土疙瘩下拍摄,等待牧马人风驰电掣地将马群追赶而来,陈宝生采用仰拍的角度,以天空作为背景,突出万马奔腾的气势。在对光线的运用上,陈宝生选择了了侧逆光表现,为取得景深控制效果,光圈收到F8,以1/400秒的速度捕捉最佳瞬间。底片冲出后发现,近景雄马效果极佳,背景群马过小,影像不够强烈。为了达到强烈的艺术表现,陈宝生采用区域曝光方法制成这幅作品,改变了透视点,这也是他追求“散点透视”画面的开始。
陈宝生以极大的热忱关注茫茫荒漠中奔驰的力量,天马行空的画面上,动势与马群的组合赋予构图的强烈气势。陈宝生认为他的摄影是传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他热衷于发现生活的美感,表现现实生活的力量。在谈到为什么要选择拍摄以‘马’为题材的作品时,陈宝生说他:“要表现一种力度,一种地地道道的东方力度。”他拍马注重塑造马的阳刚豪雄之气,致力于捕捉马的龙性。在呈现马的个性时,他喜欢摄取马在大漠雄风中的气势,在制作照片的时候,则在画面上追求黑白泼墨的韵味,使作品能体现一种东方民族的精神和个性。陈宝生对“龙马精神”这个题材的深度挖掘丰富了“文革”结束后摄影的审美取向,创造出了崭新的、独特的艺术画面,将上世纪80年代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苏文祥、许崇宝、黄寺 编写,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