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建伟
三岔口
2007
激光数码输出
153×73 cm×3
我对事物的看法来自于不同的知识领域,它们之间既提供了相互关联的认识基础,同时又可以形成一种相互“诘难”的思维方式。
我希望通过这种互相交叉、非线型的方法,可以发觉被某种惯常和秩序所遮蔽的潜在事物。由此,艺术有可能被赋予一种新的功能?即它有可能通过改变人们的认识习惯,而获得某种陌生的、有差异的世界。而作为传统的方法,我们只能借助类似于人类学的“异地调查”来获得,而今天,“异”的概念不仅仅是空间的概念,也包含知识与认识方式带来的“异质空间”。
(汪建伟自述,2008)
《三岔口》的概念来自于一部同名的中国传统戏曲,对历史文本的重新解读,让我获得一种不同的方法去延续我的工作,同时,通过将历史作为某种时间的维度,如何与今天的社会产生新的关系?在《三岔口》这段戏曲中,我们看到了通过对身体与行为的重新设计,使这个空间充满了互相矛盾的共时性,为了被观看,或者说被他人观看,空间必须保持正常的被观看的条件(亮度、体积……)。但是,在这个被观看的行为中,表演者必须自我认定为是在黑暗中进行,在一种“正常”的空间,身体被分割为双重性,他们必须在对方的指引下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两个事实并列在空间里,一个是在黑暗中的身体如何相互产生反应;另一个是这种反应如何被他人完全地观看。《三岔口》的借喻更多的是来自于关于显现与隐藏,时间的压缩和空间的重叠,而不是它特殊的民族喻义和对传统的崇尚。
(汪建伟,《关于“三岔口”》,2007【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