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0 - 2025.06.15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
- 主办泰康美术馆
- 展期2025.3.30-2025.6.15
-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景辉街16号院1号楼泰康集团大厦1层、2层

主办:泰康美术馆
展品支持:泰康保险集团
艺术家:
安哥,蔡国强,陈宝生,陈仁,陈劭雄,丁方,段建伟,耿建翌,海波,韩磊,何多苓,蒋志,李天元,刘小东,刘野,马六明,舒群,隋建国,王广义,王克平,王兴伟,韦启美,谢德庆,忻东旺,徐进,杨飞云,杨诘苍,姚经才,尤劲东,袁庆一,袁运生,曾梵志,张海儿,张洹,张培力,张晓刚,郑国谷,周春芽
特别展出:
Adam Smith(亚当·斯密)首版《国富论》
Auguste Rodin(奥古斯特·罗丹)《思想者》小模型
艺术总监:唐昕
策展人:许崇宝 胡昊 阮晶京
时间的褶皱里,总藏着令人惊喜的秘密花园。1977年的恢复高考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中国社会历史的车轮推向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当代艺术也随之破土而出,开始了ta与社会呼吸与共的历程。当1980年代的理想主义晨曦撞上1990年代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国当代艺术在裂变中生长出无数情感的根系—这些情感在过去长达四十余年的当代艺术阐述中一直是若隐若现的,因为艺术系统内部的观察者们,更为注重其离经叛道的力量与立场。
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在80年代和90年代,艺术世界不再遵循单一的“进步”逻辑,而是在传统与先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断拉扯中走向多元。不管是我们的生活还是艺术,“现代性”探索仍在持续,变革仍未走向终点,于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也就归属于一种“未完成的时间”。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并非一次怀旧的考古,而是一场情感的共振实验。我们拒绝将历史压缩为线性年表,转而以情绪的波长切割时空—悠扬、热烈、悲壮、紧张、温暖、活力、深邃、宁静、浪漫、欢快、变幻、深沉、舒缓—这些既是音乐的律动,也是时代的心跳。在这里,艺术不再是被供奉的标本,而是社会肌理中依然跳动的神经末梢。
罗丹的《思想者》小模型与亚当·斯密旧藏的首版《国富论》,如同两枚时空胶囊,标记着1980年代思想启蒙与1990年代市场狂飙的隐秘对话。前者凝固了人文热情的沉思姿态,后者拓印着知识与思想铸就的市场神话—这两件展品,可以与所有代际的观者对话,在“人文”与“市场”的纠缠中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十年。
本次展览的所有作品均精选自泰康收藏,从“1905-1942-1977以来”的泰康收藏体系中抽取一个时代切片。每一件作品都是时代情绪的传感器:笔触间的温暖、色彩中的活力、装置里封印的力量,唤醒每个人的情感记忆,成为对抗遗忘的武器。展览并非循线性时间展开,而是模糊80年代与90年代的边界,在致敬80年代以来的艺术革新者们的同时,铺设一条条情绪与时代记忆的电路,献给每一位希望与时代对话、与艺术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观众
“未完成的时间”:80、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探索
本次展览以“未完成的时间”为主题,意在突破传统线性历史观的束缚,以艺术作品中的情绪与情感为切入点,带领观众重返上世纪80至90年代,见证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艺术家对于“现代性”的探索与实践。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艺术也随之呈现出多元面貌,不再遵循单一的“进步”逻辑,而是在传统与先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断拉扯中走向多元。不管是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是艺术实践,对于“现代性”的探索仍在持续,变革仍未走向终点,于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也就归属于一种“未完成的时间”。
致敬80年代以来的艺术革新者
本次展览汇聚了众多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安哥、蔡国强、陈宝生、陈仁、陈劭雄、丁方、段建伟、耿建翌、海波、韩磊、何多苓、蒋志、李天元、刘小东、刘野、马六明、舒群、隋建国、王广义、王克平、王兴伟、韦启美、谢德庆、忻东旺、徐进、杨飞云、杨诘苍、姚经才、尤劲东、袁庆一、袁运生、曾梵志、张海儿、张洹、张培力、张晓刚、郑国谷、周春芽。他们的参展作品涵盖了油画、连环画、摄影、录像、雕塑、装置、行为、古籍珍本等多种媒介,充分展现了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表达的多样性。
展览还展出了两件极具意义的特殊展品:亚当·斯密首版《国富论》与奥古斯特·罗丹的《思想者》小模型。这两件展品如同时空胶囊,标记着1980年代思想启蒙与1990年代市场狂飙的隐秘对话。前者凝固了人文热情的沉思姿态,后者拓印着知识与思想铸就的市场神话——这两件展品,可以与所有代际的观者对话,在“人文”与“市场”的纠缠中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十年。
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实验
本次展览的策展方式摒弃了传统线性年表式的展现形式,转而以时代情绪共振作为切入点,试图为不同代际的观众打造一份共通的情感链接。展览空间被划分为13个区域,为观众开启一段视觉交响乐的旅程。每个区域都围绕一种特定的情绪展开,如悠扬、热烈、悲壮、紧张、温暖、活力、深邃、宁静、浪漫、欢快、变幻、深沉、舒缓——这些既是音乐的律动,也是时代的心跳。艺术不再是被供奉的标本,而是社会肌理中依然跳动的神经末梢。
所有参展作品均精选自泰康收藏,从“1905-1942-1977以来”的泰康收藏体系中抽取一个时代切片。这些作品如同时代的传感器,记录着80、90年代的社会情绪与文化氛围。笔触间的温暖、色彩中的活力、装置里封印的力量,都成为唤醒观众情感记忆的媒介,帮助观众对抗遗忘,重温那个时代的艺术与生活。展览不但致敬80年代以来的艺术革新者们,而且铺设了一条条情绪与时代记忆的电路,让观众能够与艺术作品进行深度的情感交流。
参与互动打卡,观展记忆带回家
除了作品之外,展厅内设置了多处打卡点——颇具复古风格的“报刊亭”“复古照相馆”与“情绪留影角”都是不可错过的互动体验。“报刊亭”内摆放着策展团队原创的《情绪日报》,不仅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的时代背景,而且可以成为一份极具时代特色的打卡道具;来到“复古照相馆”,观众可以在按下快门的刹那,感受现在与过去的交融,将此时此刻定格为一份永恒的记忆;在“情绪留影角”,观众可以在情绪卡片上写下个性化的感受,书写完毕后的卡片既可以放进展墙的卡槽,使其成为“情感博物馆”的一部分,也可以随身带走,将观展记忆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