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印咸
北大荒农业丰收与人物、风光
1965
黑白摄影
吴印咸在1960年、1961年、1964年、1965年都曾到黑龙江讲学、创作,他从1946年在黑龙江兴山(今鹤岗)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先后技术部主任、任副厂长、厂长职务,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这几次讲学、创作中他拍摄了大量的工农业生产照片,包括大庆油田建设、军垦农场的农业生产等活动场面。这组农业生产的照片即拍摄于1965年吴印咸赴黑龙江讲学、创作期间,包括852农场、雁窝岛853农场、友谊农场等地的丰收割麦、扬场、翻晒新麦、新麦过称、新麦入屯等农业生产场景以及农场风景和知青肖像,全面反映了60年代北大荒建设的丰硕成果。
从这些农业劳动与自然风貌完美结合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吴印咸这一时期在摄影创作上与对摄影艺术性的实验上享有相当大的自由。如他自己所说,农业风光摄影“能给人以美感的教育”,对处在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摄影师们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具有迫切性的问题,甚至显得有些多余和危险。在这组照片中起伏的麦浪、劳动者的身体动态、粮屯的圆柱形和地平线和道路等自然线条组成了优美的构图,而通过调整地平线的位置从整体上控制摄影画面的造型特征是这组照片的特点之一。低地平线的照片突出了天空与云霞,劳动者的形象成为自然风光的有机组成部分,高地平线的照片则充分呈现劳动者的力量与体态之美,同时兼顾了广阔的空间层次。《友谊农场新麦过称》是一张暗影调照片,在当时明亮影调的摄影潮流中尤其显示出吴印咸这一时期对摄影艺术性的追求。在日暮的余晖中,正在给粮食过称的农民给人以稳定、有力、牢固、神秘的感觉,深沉而悠远的背景空间营造出了在明亮影调下无法达到的气氛和表现力,其感染力堪与米勒的《晚钟》相比肩。
提到二十世纪60年代的农场则一定无法避开那个特殊的群体:知青。黑龙江的852农场、853农场(雁窝岛)等军垦农场是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主要目的地之一,1961年上映的一部名为《北大荒人》的电影也让无数知识青年受到感召而去往北大荒。这组照片里唯一的人物肖像是在852农场拍摄的一位来自北京的17岁女知青,在大片向日葵前的知识女青年有着一张典型的前消费时代的面孔,质朴、自然的笑容也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表情。
(苏文祥、许崇宝、黄寺 编写,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