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张大力
拆·紫禁城
1998
摄影
150×100 cm
这个符号来自我本人的形象,是我个人形象的抽取,我用这个符号代表我和这个城市进行交流,我想了解这个城市的情况,它的变化,它的结构。我把我的这个行为起名叫“对话”。当然艺术家和城市的交流有很多方式,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其中一点就是它能很迅速地、很快地将我的作品置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张大力自述,2000)
正如张大力在这个计划的题目揭示的,它们希望记录的并不是作为客观社会观察和美学欣赏对象的城市,而是由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主观介入——首先是把他的自画像强加给整个社会——所发起的一场“对话”。
我所作的是从张大力提供给我的四百多幅照片中挑选出七幅,用以凸现出一位公共艺术家和一座飞速变化的中国城市在1995至1999年这短短五年里所进行的紧张协商(negotiation)。由于这种协商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实验艺术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通过一个具体个案反思一个更为普遍的艺术史现象。
张大力照片中的第二种建筑“对话”发生在拆迁的废墟与被保护的古代遗迹之间;它们对比鲜明的影像显示了对待传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例如图6(《拆·紫禁城》,1998——编者注)的整个画面几乎完全被一座半毁房屋的残墙充满,张大力在墙上喷绘了他的光头形象,然后用斧凿将这个形象挖空。粗糙的缺口仿佛是一道新伤,透过这个缺口人们能够望见远处一个辉煌的、如同海市蜃楼般的影像——紫禁城角楼的金色屋顶。
以极为简洁、平实的方式,这张照片表现了北京在现代,特别是过去十年里所经历的“破坏”与“保护”的双重进程。
(巫鸿,《张大力的〈对话〉:与城市交谈》,2000【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