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明

芬·马六明

1993

行为摄影

120×79 cm

马六明最早开始接触行为艺术是他在湖北美术学院上学期间, 1988年,他在艺术家魏光庆做的《自杀系列》的行为艺术里是一个被包裹起来的表演者。1993 年马六明、张洹等艺术家在“北京东村”聚居,他们都还没有正式以“行为”作为表达媒介。当年9月,吉尔伯特和乔治来参观东村,马六明做了一个即兴的行为表演《与吉尔伯特和乔治对话》,这个行为让东村的艺术家们找到了共同认可的表达方式,那就是行为艺术,此后“北京东村”以强调身体表现力和生存感受的行为艺术闻名于世。那个时候的马六明很瘦,留着长发,面庞清秀。在1993年底,他在与朋友们的嬉闹中换上女装,立刻引起了大家的赞叹。这让已经意识到身体是一种艺术语言的马六明隐约感觉到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于是他请来化妆师,穿上女性的衣服,第一次创造出了亦男亦女,男女同体的“芬.马六明”的形象。

马六明使用“芬.马六明”这一男女同体的形象做了一系列与性的压抑、自慰、想象有关的行为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马六明通常是全身赤裸的,脸部化着女妆,细长的手指染着红色指甲油,这样的男性裸体作为一个矛盾体不断触动观众对于身体、性别、艺术的思考。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从以政治运动为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芬.马六明”的形象很自然地被解读为人在变异的文化、功利性的社会规则的双重挤压下而导致精神异化,性别中性化。毋庸讳言,当时包括马六明在内的东村艺术家们的物质生活贫乏,社会环境对于他们的行为艺术也缺乏包容度,更有来自权力当局的打压。在这种情境下,无论“芬.马六明”的手指多么纤细柔美,也难以阻挡评论者们用“扭曲、焦虑、痛楚、苦涩”这些负能量满满的词汇来描述他们的行为艺术。在人们沉迷于这些异常准确的社会学意义上的阐释中的时候,马六明在使用身体作为艺术语言的路上已经走得很远了。他与芬.马六明的关系从最初的创造者与被创造的关系逐渐转变为互相凝视的平等关系,再到表演时通过服用安眠药驱除马六明的存在,使自己变为“无”,芬.马六明得以自足地存在,行为的主体和与观众交流的主体已经不是作为艺术家的马六明。

行为艺术是一种现场性的艺术形式,随着行为表演的结束,作品就已经消失在时间之中,摄影与录像都是行为艺术的记录而非行为艺术。本次展览的《芬.马六明》是马六明创造出“芬.马六明”这一形象时的记录,是他发现另一个自我的瞬间,恰好与摄影的瞬间性相契合。

(苏文祥、许崇宝、黄寺 编写,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