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施福

武夷山九曲溪烟雨

1953

银盐纸基

20.5×14 cm

卢施福1918年开始学习摄影,1928年开始在上海行医,业余时间多与上海摄影界的活跃人物陈传霖、郎静山等交游,对摄影技术、技巧刻苦钻研,经常通宵达旦地研究暗房工艺。他对静物、人像、风光摄影,以及暗房工艺都造诣颇深,拍摄最多的还是风光照片。他还是第一个攀登黄山的著名摄影家,先后十余次登黄山拍摄风光,是“黄山派”摄影重要代表人物。

卢施福在1930年出刊的《摄影周刊》第3期上发表了《我的艺术摄影观》一文,他认为“摄影的生命力是逼真,是诚实,是简洁”,强调摄影家“非身历其境,不能得其秋毫”,鼓励摄影家去接触“新的境界和事物”。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地游历、拍摄了泰山,华山,天目山,天台山,武夷山,雁荡山,莫干山,普陀山,九华山,八达岭,山海关,北戴河,新安江,富春江,松花江等风景名胜。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摄影观是现实主义的,他也直言不讳的评价同时代的摄影者“只侧重于我国画意的题材,因为他们或者懂得与学过些国画,以为一树依稀三五鸦影,就是目空一切的作品,至于看他们的底片,十之八九皆露光不足。这样的作品在肤表上看来,好似幽远而秀丽,但在骨子里它不但绝无宏伟的气派,而是弱之弱的少力摄作罢了。”

《武夷山九曲溪烟雨》1953年拍摄于福建武夷山,有“施福”的签名与钤印。卢施福在照片上题记道:“武夷山九曲溪烟雨为福建山中最美之处,此像由卧龙潭望少女峰,再进,有工人疗养院,为解放后所筑。”画面中的人物在山水之间溯流而上,一人篙起一人篙落,近景的山峦气势磅礴,远处的少女峰在飘渺的云中峭立,整幅作品静中寓动,实中藏虚,气势磅礴,浑厚幽深。《石门潭波光》1955年拍摄于雁荡山,有“施福”的签名与“卢施福摄作”钤印。作者采用了俯拍的视角,用竹排将湖面进行了黄金切割,竹排一端的弧形弯头打破了两个平面的呆板,竹排上一人撑篙一人端坐,竹排的坚硬、挺括与湖面水波的细腻质感刚柔相济,画面简洁、逼真,质朴而自然。卢施福的现实主义摄影观也反映到他对于技术细节的注重,他详细记录了拍摄这张照片镜头类型,快门速度以及使用了可以过滤、消除水面反光的偏振镜等细节。

随着1949年和1953年两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文艺创作与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周恩来在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上作了《为总路线而奋斗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的报告,整个五十年代的文艺创作包括摄影在内都以塑造崭新的共和国形象与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卢施福这两张照片所体现出来的纯艺术性探索就显得尤为难得,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文艺创作认识拉入到更为丰富、多元的背景之中。

(苏文祥、许崇宝、黄寺 编写,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