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

陕西佳县

1989

黑白摄影

50×60 cm

韩磊1985年上大学,第二年就开始拍照片。摄影唤醒了他身上的表达的欲望,从此成为他表达自己的途径。对于韩磊来说,拍摄是被欲望支撑的行动,所以他从来不信任照片的记录功能,包括他自己的照片,因为在他看来,即便是拍摄者将自我代入被拍摄者的角色与情境,他的镜头仍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在韩磊开始拍照片的时候,中国摄影界正从“文革”中苏醒过来,把镜头对准底层社会与展现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成为当时摄影界的两大潮流。韩磊从一开始拍照就试图按照最不加修饰的方式拍摄他看到的现实。在他早期的黑白照片中,作品中的大多数场景都是偶遇,又绝对是情理中的现实,就是每天都能看见的现实。因为他的照片拍了现实,拍到了一个时代的痕迹,韩磊的摄影作品经常被误读为纪实摄影、报道摄影。其实韩磊的摄影是完全主观的,并不因题材的现实表象而具有客观的记录功能。因为他拍照片的出发点是心理学意义上的,首先就是拍照的情境能够吸引他,让他好奇,感兴趣,他的心理能量可以投射到一个可能在别人看来毫无特别之处的角落。其次是他要对被拍摄对象进行心理上的挖掘,通过对面孔的阅读发现被拍摄者微妙的心理活动和敏感的气质,而不是非常明确的喜悦或沮丧。从这个意义上说,韩磊是一位手持相机的相面先生,用相机描写心理。

在拍摄的时候,韩磊总是与被拍摄对象保持着一定的心理距离,绝对不会为了追求震撼的视觉效果与打动人心灵的力量感而将自己代入到被拍摄者的环境与角色。这个距离感与上面提到的人物心理的微妙状态,使他的作品很难被阅读并在图式与文字之间互相消费。在本次展览中有三幅韩磊拍摄于1989年的黑白照片,画面上的人物是戴厚厚的深度近视眼镜、牙齿不整的打花伞青年,大雪中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和候车室被烟囱遮住半张面孔的工人。这些看上去不美的人物在韩磊的照片中比比皆是,这些人物与所处的空间或背景之间有一种说不出的心理上微妙的紧张,韩磊记录的“现实”其实是摄影图像中显示出的那种张力。打着花伞的男子和雪中的人群都是陕西社火中场景,社火是陕西庆祝春节的传统狂欢活动,喜庆是这个场景的底色,在这些照片里平凡的人们因为与摄影者的距离而显示出一种温情,韩磊没有利用手持相机的权力去刻意地、带有杀伤力地扭曲他们。相比较那些富有力量,让人精神紧张的照片,这些拍摄平凡的、微不足道、乏善可陈的小人物的照片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更深邃的阅读空间。

(苏文祥、许崇宝、黄寺 编写,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