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语音导览

2024.06.30 - 2024.10.31

仰止之美:泰康收藏新中国美术专题

The Beauty of Lofty Aspiration
  • 展期
    2024.6.30—2024.10.31
  • 地点
    泰康美术馆2层
  •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景辉街16号院1号楼泰康集团大厦

6月30日至10月31日,泰康美术馆联合泰康文化艺术基金会举办“仰止之美:泰康收藏新中国美术专题”公益展览。此次展览由泰康保险集团提供藏品支持。

泰康美术馆和泰康文化艺术基金会是泰康公益事业的重要主体,是开放的、利他的、属于公众的艺术平台。作为一个有20年学术积淀的新机构,泰康美术馆在泰康文化艺术基金会的支持下,秉持更加开放、友好的态度,与业内先进共同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让艺术融入大众生活。

本次特别策划推出的“泰康收藏新中国美术专题”,从泰康收藏中精选了新中国美术著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14件/组。当你走进展厅,凝视这些泰康收藏的经典杰作,那些时光深处的图景似乎也变得清晰生动了起来——长征路上艰难困苦却壮丽非凡的风光;新中国青年女性在劳动中展现出的炽烈灿烂;什刹海游泳健儿们的朝气蓬勃……山河仰止,美不胜收!期待你来现场,收获难忘的观展体验。

 

其他信息
  • 展品简介

     方增先,鲁迅,1975,设色纸本,147.5×85.5厘米

    方增先(1931—2019),浙江兰溪人,195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并留校参加研究生班,1955年起在该校国画系执教人物画,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

    这幅鲁迅先生肖像的笔墨层次和色彩变化都极为丰富,鲁迅先生的面部被突出描绘,可以看到坚实的肌肉构造和块面结构,传神地刻画出了鲁迅先生刚正不阿、正气凛然的形象,与肖像上方的题跋相得益彰。

     

     沃渣,抗战总动员,1937,木刻纸本,20×27.5cm

    沃渣(1905—1973),原名程庆福,别名程振兴,笔名沃渣、沐旦,浙江衢县人。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

    1937年抗战爆发后,沃渣奔赴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主任。这幅《抗战总动员》生动呈现了中国人民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的图景,在宣传抗战和唤起民众觉醒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沈尧伊,革命理想高于天,1976,布面油画,185×375 cm

    沈尧伊,1943年生于上海,浙江镇海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李桦工作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革命理想高于天》画的是《长征组歌》里《过雪山草地》的一个场景。用写实的手法和浪漫的光影对比,描绘了在艰苦的环境下,年轻的红军战士在休息时,围坐在熊熊的篝火旁,聚精会神地听着毛主席进行热情洋溢的演讲,眼睛里满是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与希望。

     

    沈尧伊,长征路上气象新——娄山关,1975,纸本水粉,52×36厘米

    沈尧伊,1943年生于上海,浙江镇海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李桦工作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975年,沈尧伊重走长征路,历时三个月的时间,从江西一路走到陕北,通车的地方就乘坐长途车,不通车的地方就靠步行、骑马。长征路线上的艰险之地在新中国建设中发生了巨大变化,《长征路上气象新》记录了他此行中所见的新时代的山水美景。

     古元,延安枣园,1957,纸本水彩,25×32.5cm

    古元(1919—1996),广东珠海人,1939年进入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木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古元创作了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生产题材的作品。此水彩作品展现了凝结着历史回忆的延安枣园景色,融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整体呈现出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在在色彩运用上以淡雅为主,给人以舒适愉悦之感。

     

     刘开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1958,铜铸雕塑,30×25厘米x8件

    刘开渠(1904—1993),江苏萧县人,雕塑家,留学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曾任中国美术馆馆长。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一个集建筑、雕塑、书法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工程。1952年,刘开渠奉命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兼雕塑组组长,负责纪念碑的整体设计,并亲自创作《胜利渡长江》《支持前线》《欢迎解放军》三件浮雕。这组铸铜雕塑是刘开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的三件浮雕的人像定型原稿。

     

    王式廓,《血衣》素描稿,1950年代,纸本素描,74×54厘米/75×51厘米/63×89厘米

    王式廓(1911—1973),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血衣》描绘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实生活图景,被公认为是我国现实主义艺术的经典画卷。这个系列的创作开始于1950年,前后历时23载,包括百余幅人物素描和油画人物肖像,通过现场写生和细节刻画,表现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描绘和对时代背景的敏锐把握。

     

    陆俨少,祖国新貌,1957,纸墨水本设色,68.5×139.5厘米

    陆俨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著名的中国山水画家,曾任浙江画院院长。

    《祖国新貌》取田头一角场景,以横向布局展开,共分成六组人物。画面布局节奏井然,人物安排错落有致,男女皆备,老幼俱全,动态各异。在色彩的运用上,鲜明的红色与蓝色、绿色、白色等相互映衬,强调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生产劳作场面和为新生活而奋斗的欣喜之情。

     

     苏天赐,春风杨柳万千条,1960,布面油画,110×110厘米

    苏天赐(1922—2006),广东阳江人,1943年在重庆就读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先生,曾在国立杭州艺专林风眠画室任助教。

    这件作品表现了在春风拂柳的环境里女性知识分子的劳动场面。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苏天赐强调形体的边线,并用相对整体的色彩块面塑造体积。画面中的劳动青年多了几许柔丽,春风杨柳更让画面显得清新。

     

    唐大禧,群山欢笑,1973,铸铜雕塑,130x113x70厘米

    唐大禧,1936年生于广东汕头市,国家一级美术师,1956年开始从事美术创作,曾任广州雕塑院院长。

    《群山欢笑》是1974年全国美展的优秀参展作品,以群雕的形式刻画出了新中国青年女性在劳动中绽放出的炽烈灿烂的靓丽风景,展现了青春、健康、乐观的新女性形象。这是一件歌颂劳动创造之美的作品,同时也是一座融壮丽图景和理想激情于一体的丰碑。

     

    广廷渤,县委书记,1975,布面油画,130×110厘米

    广廷渤,1938年生于辽宁大连,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辽宁画院创作部主任。

    1975年,广廷渤因坚实的写实能力,被选派参加辽宁省美术创作组,创作了这幅以在劳动一线的县委书记为主题的油画。作品用精湛的绘画技巧、热情洋溢的情绪,描绘再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生产场面。

     宗其香,什刹海游泳池,1954,纸本彩墨,30×41厘米

    宗其香(1917—1999),江苏南京人,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1947年随徐悲鸿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宗其香在创作上注重深入生活,长期坚持写生。这件作品以什刹海的游泳健儿们为创作对象,湛蓝的天空,如织的人流,喧闹的游泳场景,积极健康的姿态,无不昭示着新中国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和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陈缘督,敬老院新年欢宴,1959年,设色绢本,110×64厘米

    陈缘督(1902—1967),广东梅县人,现代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这幅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温暖的色调,生动地展现了敬老院里老人们的幸福生活。画面中老人们被悉心照料,在新年之际举杯庆祝,孩子们的陪伴更增加了欢乐的氛围。整幅画洋溢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新风尚。

     

     吴冠中,牡丹花,1960,木板油画,50.5×40厘米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入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留学,1950年返国,曾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

    吴冠中爱花,一生中描绘过很多花,还曾专门撰写文章《花》来讲花与艺术的关系。《牡丹花》的表现对象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牡丹与陶瓷瓶,牡丹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富贵和繁荣,而吴冠中以油画为媒介,通过流畅的笔触和对色彩的敏锐感知,赋予了这一传统题材新的生命力。

  • Taikang Collection

    Taikang Collection is an art collection system gradually established by Taikang Insurance Group, based on modern financi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supported by the Taikang Art Museum’s academic research framework. It serves a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Taikang Art Museum’s exhibitions, academic studies, and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Taikang Insurance Group is one of the first financial enterprises in China to engage in contemporary art collection. Guided by the Taikang Art Museum’s academic concept of “approaching and studying contemporary art through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group has been dedicated to collecting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for over 20 years. As a result, it has built a collection with significant art historical value and scale, including iconic works and key works by representative artists from critical stages in art history.

    The Taikang Collection focuses on early Chinese photography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modern Chinese painting since 1905, realist art, and other forms of art. It also includes milestone works from contemporary art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well as the most current new artistic practices. The collection also values the gathering and research of relevant historical artistic archives and documents. Through exhibitions, public events, research, and publishing activities at the Taikang Art Museum, Taikang Collection has become an organic entity with sustainable vitality in art production. It offers more possibilities and solutions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while further advancing art produc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2015, as the only mainland Chinese case, Taikang Collection was featured alongside collections from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enterprises such as J.P.Morgan Chase & Co., UBS Group AG, Deutsche Bank AG, Cartier, and AXA Insurance, in the book Global Corporate Collections published by Deutsche Standards Publishing House.

现场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