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5.08.09 14:00

绘制生命 赋静以动:简说中外动画表演风格史

  • 时间
    2025.08.09
  • 地点
    泰康美术馆2F 中庭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时间:2025年8月9日(周六)14:00

地点:泰康美术馆2F 中庭

主讲人:

马小褂,动画史学者、译者,影评人

傅广超,动画史学者、策展人

 


 

孙悟空的一个翻身、哪吒腾空而起、葫芦娃的集体跳跃……这些深入童年记忆的画面为何如此有“动感”?因为,它们不只是画出来的,更是“演”出来的。

我们常说动画是“会动的图画”,但它动得像不像、动得妙不妙,背后藏着极为复杂的美学系统和技术设计。为什么中国动画的角色动起来有一种特别的“神韵”?TA与我们熟悉的迪士尼、日本动画又有什么不一样?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关键词:动画表演风格。

本场活动邀请两位长期研究动画表演的学者马小褂与傅广超对谈,带你了解角色“动”起来的背后秘密,并通过中、美、日、苏四国动画体系的对比,呈现出动画“动作设计”的文化差异与技术演变。他们将共同展开一场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动画动作现场课”。

什么是动画表演体系?

所谓“动画表演体系”是指动画片中人物行为呈现的基本范式系统,或者也可以说是人物表演“基本风格”或“基础形式”系统。比如在西方戏剧表演中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系统、布莱希特的“陌生化”体系等。在一般故事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两个基本的表演体系:一个是自然的、以人们一般日常生活作为参照的系统,另一个则是舞台表演的系统(如喜剧和音乐歌舞片这样的类型化电影)。从美学上看,这样两分的系统大致上对应了“再现”和“表现”这样的范畴。动画片也不例外,其表演的系统基本上也是两分的。

——聂欣如《什么是动画》

 

动画里的“表演”,和真人演员演戏,有什么本质不同?

影视表演中,真人演员以自身肌体及情感为表演工具和材料,他既是创作者主体,其完成的作品——银幕形象也是演员自己,此即演员创作的三位一体:创作者、创作材料和创作成品都是演员自己。

动画表演是美术人物的表演,创作者并不直接成为动画中的角色形象,而是将自己对角色的分析和理解,以动画手段体现于屏幕。

表演手段的不同,造成了动画表演与真人演员表演不尽相同的特征。演员表演受到肢体运动能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动作局限在演员的生理限度之内;而动画表演可以不受肉体能力的约束,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意愿和观众的需求作合理的夸张,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动画表演艺术。

——吴云初、严定宪、林文肖、吴忱《动画角色表演》